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一、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为人所熟知的传统习俗之一。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满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先人的祭祀和怀念特别关注。这种传统来自原始社会人类对祖先的崇拜,至商周时代,这种礼仪文化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祭祀制度。到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两个古代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定型为一个重大节日。在清明节的演变和发展中,扫墓祭祖这个习俗一直传承下来。
二、踏青郊游
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期间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踏青的习俗,早在先秦时已形成,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清明时节东京(今河南开封)城内和近郊人民在清明时节踏青出游的盛况。
三、插柳戴柳
清明节插柳戴柳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在过去,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或者是戴在头上。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清明节戴上柳枝可以免除毒虫的伤害。这是因为清明节正值春季,各种蛇虫开始繁殖活跃起来,而柳枝具有驱除毒虫的功效。所以,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纷纷折下嫩绿的柳枝,戴在头上,或者编成花环戴在脖子上,以此来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健康。
此外,还有的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会举行一些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也丰富了清明节的节日内涵。
四、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将每年的三月十二日定为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多种多样,这些习俗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习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清明节成为一个既庄重又充满生机的节日。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300348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