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融入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下是清明节的几大主要习俗: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为核心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扫墓祭祖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八天,有的称“前三后三”,还有的称“前七后八”,或“前十后十”,以清明为中心,共二十天或前后各十天。在扫墓祭祖时,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比如忌早晚上坟,人们认为早晚没有太阳,阴气比较重,这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中午进行上坟扫墓祭拜;又比如忌在墓地照相,祭祖不仅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有敬拜,给亲人扫墓时要心存敬意,专心致志;再比如外人不上坟,清明节是后人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忌讳外人扫墓祭祖,祭祖时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去上坟祭祀,所说的外人如朋友、工作关系的下属等无血缘关系的人不可去陪同扫墓。此外,孕妇一般也不上坟,因为孕妇的身体是极度虚弱的,上坟是悲痛的心情,对胎儿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踏青游玩是清明节另一项重要的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踏青在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与行清墓祭的清明节日期合并为春游踏青的节日。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就会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乐趣。踏青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增进亲情和友情,培养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代的重要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每到清明时节,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搭建秋千,供人们荡玩。秋千的荡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放风筝是清明节普遍流行的习俗。古时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这一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祈愿,也融入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人们放飞风筝,看着风筝在蓝天白云中自由翱翔,心情也会变得格外舒畅。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唐宋时蹴鞠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充气球。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南宋时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叫做“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蹴鞠讲究的是技巧,踢法繁多,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有一种踢法是,除用足踢外,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以表演花样多少和技艺高低决定胜负。千年前古人踢球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清明时节,人们通过蹴鞠强身健体,也借此机会增进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300348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