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沈括出生于公元1031年,逝世于公元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是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同时也是北宋时期的官员、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一生著作颇丰,除了我们熟知的《梦溪笔谈》之外,还有《良方》《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传世。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上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建筑、水利、纺织等各学科,其所记述的研究内容在当时世界上是极其先进的。例如在数学方面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在物理学方面观察并研究了磁针偏角,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地质学方面以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在天文学方面改进了浑仪、景表等仪器;在生物学方面提出了人工选择、使用嫁接技术培育优良品种等。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石油的最早记载。当时在延州(今陕西延安)首次发现了石油,沈括命名其为“延州石液”,并用作照明之用。“(延州)永兴、彰武县界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英国科学家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石油”条目中,称颂沈括“第一个用石油这个名词的人,并且用准确而科学的预见告诉世人,石油的大规模使用‘后必大行于世’”。
沈括对光学也很有研究。在古代,镜有面镜和透镜之分。面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三种,透镜则分为凸透镜(当时称“燧镜”)和凹透镜两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这五种镜子的成像规律,作了相当系统的阐述。他还用实验的方法,定性地讨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用光的直线传播、表面像和平面镜成像等原理,阐述并图解了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和球面镜成像。沈括的这些研究成果,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声学方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精心研究了古琴的制作材料对琴声的影响,他指出:古琴的制作要讲究木材的质量,桐木是制琴的好材料。他分析说,桐木生长缓慢,质地很密,适合制琴。他又指出,琴的好坏,不仅和木材有关,也和木材的生长时间有关。
在历法方面,沈括主张实行十二气历,以更加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他研究了日、月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自己对天文历法的长期观测和推算,发现当时使用的《大衍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于是沈括决定重新制定一部新的历法——十二气历。十二气历的主要特点是以十二节气定月份,一年为十二个月,每月天数固定,而又设闰月以适应一年实际天数的需要。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
沈括在地磁学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他研究并论述了指南针可以常指向南北的原因,他说:“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时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记载要晚400多年。
沈括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擅长演奏古琴等乐器,并写出了有关音乐的专著《乐律》。他在《梦溪笔谈》中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许多理论知识,并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
除了以上提到的成就之外,沈括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在宋仁宗和宋神宗时期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提举司天监、知制诰、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要职。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军事上,他积极备战防御外敌入侵,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战术。
总之,《梦溪笔谈》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沈括个人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它以丰富的知识和精妙的见解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沈括作为《梦溪笔谈》的作者和北宋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生平和成就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300348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