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信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八仙”更是民间传说与道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时,会发现“八仙”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上八仙、中八仙和下八仙。
上八仙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元朝,他们的成员包括福、禄、寿三星,张仙、东方朔、陈抟、彭祖以及骊山老母。
福、禄、寿三星:福星、禄星、寿星分别代表着幸福、吉祥和长寿,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极为受欢迎的神仙。福星常常被描绘成一位慈祥的白须老翁,笑容满面,手持寿杖;禄星则是文昌星下凡,主管功名利禄;寿星更是以长寿著称,其形象通常是一位额头隆起的老翁。
张仙:又称送子张仙,与送子娘娘相似,是传说中能够赐给世人儿女后嗣的神仙。他的形象通常为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作仰面直射状,寓意着送子到人间。
东方朔:在现实中,东方朔是汉朝时期的文学家,但在神话传说中,他却被赋予了非凡的能力。相传他是木星转世,曾经偷盗昆仑瑶池的蟠桃,因而被贬下凡间。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是三丰派承前启后的宗师级人物,世称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彭祖:姓篯名铿,是上古时期颛顼帝的玄孙。他擅长养生之术,活了八百多岁,因此被称为长寿之神。
骊山老母:传说中的人物,常与上古神仙女娲的传说合二为一。相传她曾在骊山炼石补天,抟黄土做人,仙逝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并修建女娲祠以纪念。
中八仙,即道教八仙,又称“八洞神仙”、“上洞八仙”,他们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最终在明代中叶定型。这组八仙包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
铁拐李:原名李玄或李洪水,是巴国津琨人。传说他因孝顺而失去了一条腿,后来出家修道,成为神仙。他手持铁拐,常背一葫芦,形象独特。
汉钟离:本名钟离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和谷子。他在终南山修道,受东华帝君点化,悟得真道。
张果老:原本是唐代道士张果,擅长法术,在恒卅中条山隐居修行,往来汾晋之间,寿数百岁,时人尊称张果老。
蓝采和:手持花篮,常穿破衣烂衫,行为放荡不羁,是八仙中较为特别的一位。
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手持荷花,形象端庄秀丽,传说她曾受到吕洞宾的点化而成仙。
吕洞宾: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尊其为“吕祖”。他原是唐朝末年人,经过钟离权的点化和十试考验后飞升成仙。
韩湘子:经过吕洞宾的考校后,隐居于终南山刻苦修行,最终证道成仙。
曹国舅:受到吕祖点化,在雾猪山隐世修行,最终蝉蜕成仙。
下八仙的说法相对复杂,因为他们的组合在不同文献和传说中有所不同。最早列出下八仙的是明代无名氏杂剧《贺升平群仙庆寿》,他们包括王乔、陈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刘伶、陈抟、毕卓、任风子、刘海蟾。
王乔:传说中的神仙,善于飞行,曾乘鹤往来于灞陵之上。
陈戚子:关于他的记载较少,几乎没有什么资料流传下来。
徐神翁(徐神通):相传是唐朝时期的道士,精通法术。
刘伶: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
陈抟:如前所述,是上八仙之一,但在下八仙的某些版本中也有所出现。
毕卓:晋朝人,同样以嗜酒闻名,常因醉酒而忘却世事。
任风子:关于他的记载较少,传说他曾是一位道士。
刘海蟾: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以刘海的形象出现在下八仙中。他原本是五代时期的道士,后来得道成仙。
除了这个版本的下八仙外,还有其他多种说法。如《何仙姑宝卷》中的下八仙是广成子、鬼谷子、孙膑、刘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八仙上寿宝卷》中的下八仙则是张仙、刘伯温、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鲁宁秀、牛郎、织女;鼓词《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中的下八仙则是罗圣主、张仙、鲁班、张千、李万、刘海、刘伶、杜康。这些不同的组合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上八仙、中八仙和下八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形象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间传说和道教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虽然他们的组合在不同文献和传说中有所不同,但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得他们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无论是追求长寿的福、禄、寿三星,还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八仙过海故事,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300348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