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的市名为何叫“剑城”
江西省丰城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经济闻名遐迩,更因其独特的市名“剑城”而引人入胜。那么,丰城市的市名为何叫“剑城”呢?这一名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
丰城市的建县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当时划南昌县南境置富城县。此后,县名几经更易,依次为富城、丰城、广丰、吴皋、富州等,最终于晋太康六年(280年)定名为丰城县。而“剑城”这一别称,则与一段传奇的宝剑故事紧密相连。
据传说,晋永平年间,丰城县治(今荣塘墟)曾有“紫气冲牛斗星”的异象。时任县令雷焕,根据这一征兆,在挖狱基时得一石匣,内盛春秋时期的干将、莫邪雌雄宝剑。这两把宝剑,一称龙泉,一称太阿,均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干将、莫邪得瓯越玄铁,历尽千辛万苦铸成“龙渊(后避李渊讳改为龙泉)”“太阿”双剑。横空出世的两把神剑,见证了此后越王勾践灭吴之战、楚国吞越之战、秦国统一六国之战,最终被秦始皇以“镇压楚地王气”的名义秘密埋藏在南方,直到西晋永平元年(291)被博物学家张华、天文学家雷焕发现于丰城。双剑出土不久,天下又逢大乱,张、雷物故,双剑失去知己,不愿被俗世所用,双双化龙而去。自此,丰城便以剑闻名,别名“剑邑”。唐永徽二年,迁县治于赣江东岸(现老城区),“丰城”之名延续至今,但“剑城”的别称,同样深入人心。
丰城不仅因宝剑而得名,更因剑文化而兴盛。剑,在这座城市中,不仅是兵器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图腾。从剑城、剑邑、剑江、剑池,到剑桥路、剑光中学、剑南街道、剑东村委会、剑西菜市场,丰城几乎每一处地名、每一处建筑,都与剑文化息息相关。丰城人对剑的尊崇与敬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1日,丰城人姓名中带“剑”字的有5070人,带“jian”谐音的有61658人,两者相加共有近7万人。相对于丰城150万总人口,这意味着每20个丰城人当中就有一位“剑侠”。剑,已成为丰城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剑文化在丰城不仅体现在地名和人名上,更深深浸润于丰城人的日常生活中。剑侠、剑客们以重视剑自身品质作为克敌制胜的前提,如遇名剑,如得知己,甚至可以将性命相托。作为礼器,人们赋予剑以人的品德,并以“加冠”和“佩剑”作为成人礼的重要仪式,从此人剑合一,不离不弃。逢高手可论剑,遇寇仇则亮剑;得知音可换剑,传弟子则授剑;战胜则舞剑举觞以壮豪情;战失利则交出佩剑以示认输。剑,在丰城人眼中,是有灵魂的。它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丰城剑的传奇,完整演绎和诠释了剑从兵器到礼器,由礼器到神器的过程。丰城剑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承载了丰城人对剑文化的崇拜与敬仰。这种崇拜与敬仰,不仅仅是对剑本身的喜爱,更是对剑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剑,是勇气、智慧、忠诚、正义的化身,而这些品质,正是丰城人一直以来所崇尚和追求的。
在剑文化的哺育下,丰城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质。他们性格外向,为人豪爽,做事有担当,做人讲感情。该果断的时候硬气,该出手的时候霸气,该谦让的时候灵气,这几乎成为所有丰城人的共同性格。就像剑那样,既有切金断玉之刚,又有缠丝绕指之柔。丰城人的这种性格特质,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更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上。
历史上,丰城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丰城人的辉煌篇章。从民族英雄邓子龙将军,到“南州高士”徐孺子,再到活跃在五湖四海的丰城商帮,他们都是丰城剑精神的生动体现。邓子龙将军一生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报国赤诚从不懈怠;徐孺子品行高洁、眼光长远,关爱民生、心系故土;丰城商帮尊奉“以义为利”的指导思想,诚实守信、乐善好施。他们的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丰城人,也向世界展示了丰城人的风采和魅力。
如今,丰城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但剑文化的精髓依然深植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新时代的丰城人,继续以剑文化为引领,不断弘扬和传承着“重情重义”的丰城剑精神。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新的传奇。
走进丰城,你会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散发的剑气龙光。无论是漫步在古老的街道,还是漫步在现代化的城市广场,你都能感受到那份属于剑的骄傲与荣耀。丰城,这座“无名不剑”的城市,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和品味。
丰城之所以叫“剑城”,不仅是因为这里是龙泉、太阿宝剑的出土发祥地,更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对剑文化的尊崇与敬仰。剑,已经成为丰城的标志和象征,它承载着丰城人的信仰和追求,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丰城人将继续以剑为魂,以剑为傲,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300348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