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是东晋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出生于著名的簪缨世家——琅邪王氏,是西汉名臣王吉的十世孙。琅邪王氏在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大环境下,是最大的名门之一。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是西晋宗正、光禄大夫,祖父王正是西晋尚书郎,奶奶是晋元帝的姨母。他的父亲王旷是东晋淮南太守,也是东晋开国元勋之一,伯父王导是东晋开国功臣、宰相,叔父王敦也是东晋宰相,王廙是东晋骠骑将军,王彬是东晋卫将军。他的岳父郗鉴是东晋太尉。可以说,王羲之的出身非常显赫,为他的书法之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王羲之的书法启蒙期就获得了父亲王旷和叔父王廙的亲自指导,更从伯父王导手里获得锺繇的真迹《宣示表》,从叔父王廙手里获得索靖《七月廿六日帖》等。此外,童年时他又得卫夫人的亲传,真正是“赢在起跑线”。他的书法艺术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作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作品。他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王羲之的童年时期天性活泼,但随着后来的种种变故,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第一个变故是琅邪王氏南渡,王羲之在南渡路上经历了生死考验,可能因此患上了癫痫病。第二个变故是父亲王旷的离奇“离世”,他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那一年他才七岁,是真正的“少年失怙”。第三个变故是他成年后遭遇了“诣台待罪”的困境,长跪寒风之中,待罪的生死未卜,世人的鄙夷和冷眼给了他又一次沉重打击。这些变故可能都对王羲之的性格和艺术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举世瞩目,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这篇序文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特别爱重此文,交付子孙传藏。后来,这篇序文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命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因此,现在人们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
除了《兰亭集序》外,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乐毅论》、《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其中,《快雪时晴帖》全文4行,28字,作为一封信札写就,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乐毅论》共四十四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原作者为夏侯玄,真迹早已不存。《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行草书,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情感深沉,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得益于优越的家庭背景和名师指导,更在于他自身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这种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使他最终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书法大家。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技艺上,更体现在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上。他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将其融入书法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他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
总的来说,王羲之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官员和文化人。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技艺精湛上,更体现在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上。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坎坷经历,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毅力最终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300348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