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神话的浩瀚宇宙中,自然之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是天地间的守护者,更是万物生长、气候变化的主宰。在这些神祇中,风神、雨神、雷神、雪神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名字与传奇故事,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风神的名字并不唯一,但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禺疆”和“飞廉”。
禺疆,也被称为“禺强”或“禺京”,是黄帝之孙,拥有海神、风神和瘟神三重身份。作为风神,他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着北方的风。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他刮起的西北风,人们将会受伤,因此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而另一位风神飞廉,则是蚩尤的师弟或兄弟之一(不同版本的神话有所不同)。他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头像孔雀的头,角峥嵘古怪,还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飞廉善于行走,曾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被记载为蚩尤请来的风伯,助其伐黄帝时纵大风雨。此外,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的,其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
雨神是中国古代民间崇拜的自然神灵之一。从商代开始,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雨情与收成关系密切,因此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们自然把雨奉为神灵。
商代时的雨神是女神名媚,西周时则称雨师。西汉之后,人们开始奉赤松子为雨师,求雨祭神时一般用奏乐、歌舞、演唱会、跑步的仪式,也有用柴燃烧供物的献祭,有时甚至焚人祭神。
而在上古神话中,云神屏翳和海神禺号共同行雨。中古神话则演变为东海龙王敖广(四海神之首)率风、云、雷、电四神主行雨。这些传说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雨水、农业丰收的渴望和敬畏。
雷神,俗称雷公,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相传雷神生于古雷泽(故址在今山东菏泽),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在道教神话中,记载了许多数量、各种级别的雷神,最基层的是“雷公”,上一层的是普通的“雷神”,再上层是“雷王”。
在《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了一个最有名的雷神:“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此外,还有一个叫做夔的雷神,住在东海流波山上,像只没有角的牛,苍灰色,只有一只脚,能够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进出时必有大风雨,同时吼声如雷。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士兵被蚩尤找来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黄帝决定用些特别的材料来做面鼓,激励士气。于是,夔被剥了皮蒙成鼓,而另一个雷神(可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龙身人头的雷神)被抽了骨头做鼓槌。
此外,黄帝还有个搞医疗的臣子名叫雷公,但其事迹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药,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鸟,这或许就是后世雷公总是一副鸟脸形象的出处。
在中国神话中,雪神的名字是滕六或青娥素女。滕六的名字来源于雪花六角,而“滕”则相传来自春秋战国时的滕文公。明末程登吉的《幼学琼林》“天文篇”中明确写道:“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
滕六作为雪神,掌管着天下的降雪。每当冬季来临,他便会降下洁白的雪花,为大地披上银装。而青娥素女则是另一位与雪相关的神祇,她们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中被描绘为“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形象地描绘了她们在寒冷中争艳的美丽景象。
这些自然之神不仅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界敬畏和崇拜的体现。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形象和故事,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风神的神秘莫测、雨神的慷慨恩赐、雷神的威严震撼还是雪神的纯洁美丽,都反映了古代人民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3003481号-5